【编排偏见解释】
编排偏见是一种心理现象,当人们受到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而做出次优决策时,就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认知偏差基于个体关注信息呈现方式,而不是信息和事实本身。通常情况下,这种偏见发生在信息的措辞方式、强调的设置方式或与某一参考点相结合时。
【克服方式】
通过更多地参与讨论话题或要求个体提供其决策过程的基本原理,通常可以克服编排偏见的影响。
【阐述实例】
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n)通过一项在20世纪末的研究证明了编排效应。该研究推动了如今被称为“前景理论”的概念,两位作者在他们1979年的作品《决策的框架与选择的心理学》中继续关注编排效应。
在这项特定的研究中,参与者被邀请在两种针对已感染致命疾病的人的治疗方案之间进行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编排方式的不同,对一种治疗方案的偏好发生了显著变化。当一种治疗方案以积极方式呈现(600人中有200人能够得救)时,有72%的参与者投赞成票;然而,当同样的治疗方案以消极方式呈现(将会有400人死亡)时,只有22%的参与者支持采用该方案。
【影响和克服方法】
编排偏见可能会导致人们在决策时做出不理想的选择,因此更深入地参与讨论话题或要求个体解释其决策过程的原因,可以帮助克服这种偏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