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诸见偏差】
也被称为“早知道效应”或“潜移默化的决定论”。事后诸见偏差反映了回顾某些当时不可预见和不可能预测的事件,然后认为它们的结果实际上是可预测的倾向。
决策部分取决于个体预测后果的能力,而陷入这种陷阱的个体将高估自己预见未来决策可能带来的影响的能力,从而导致不必要的风险。
回顾过去事件常常伴随着有选择性地记住那些证实现在已知情况的信息的代价,仿佛要理解并创造事件发展方式的故事。当出现负面结果时,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因为人们有更倾向于更多地关注它们。
事后诸见偏差历史
事后诸见偏差,尽管当时还没有被命名,但在20世纪末的心理研究中出现了。
巴鲁克·菲舍夫(Baruch Fischhoff)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名心理学研究生,在一个研讨会上,演讲者保罗·E·米尔(Paul E. Meehl)在研究临床医生如何估计他们病例结果时提到了这一现象,这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
菲舍夫后来进行了一项研究,在研究中,他要求参与者对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访问北京的一系列固定结果分配一定的概率。
总统回国后,菲舍夫再次要求参与者做同样的事情,并得出他们完全陷入了事后诸见偏差模式的结论。因此,他的论文标题恰如其分地为“我早知道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