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厌恶偏差】
损失厌恶可以描述为一个现象,即个体会认为实际或潜在的损失比等额的收益更为严重。
有理论认为,与收益提供的愉悦相比,损失所导致的痛苦在心理和/或情感层面上是不对称的,对个体有两倍强大的影响。
2016年,Schindler和Pfattheicher进行了一项研究,题为《游戏框架:损失框架增加了不诚实行为》,发表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得出结论:为了减小损失的程度,人们会采取甚至表现出不诚实的行为,当然,这是相对于增加收益的程度而言。
损失厌恶偏差可能会在评估可能的收益时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它导致了风险规避、过于保守的投资组合和市场表现不佳。
【损失厌恶偏差的历史】
Amos Tversky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是首位证明了这一概念的研究人员,从那时起,它在市场营销和行为经济学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研究基于抛硬币和一个简单的前提:卡尼曼告诉他的学生,如果硬币抛到反面,他们将损失10美元。
然后,他询问参与者需要赢得多少才能弥补在硬币抛掷中损失10美元的风险。他说,答案通常超过20美元。
【损失厌恶偏差的其他可能应用】
这个概念已被用来解释损失厌恶偏差背后的原因,包括禀赋效应和沉没成本谬误。
还有理论认为,损失厌恶偏差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惩罚在激励方面可能比奖励更有效。毫不奇怪,这种偏差已经纳入了多种行为改变策略中。